
LOD朗奥建筑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严春岚女士
2024年年初,LOD坊间行舍开始接触位于鼓浪屿美院内的一处老旧建筑,经过审慎考虑,酒店主理人严春岚女士决定带领团队以设计师、业主、投资人三重身份介入该项目,并希望将其打造成为安于内厝澳一隅的家庭度假体验酒店。为此LOD朗奥建筑先后上岛百余次展开调研,结合在场建筑条件,实施老建筑活化更新方案,坊间行舍鼓浪屿项目也是该团队文旅体验的实践项目。
基于“回归空间功用本质”的空间实践理念,LOD建筑交互装置作品《时空重叠与消融·鼓浪屿活化戏剧图景》受邀参加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这也是LOD继2021年再度亮相威尼斯本博宫(Palazzo Bembo)展场。展览已于5月在威尼斯正式展出,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建筑群落为实验场域,通过建筑更新与用户体验地图场景交互,探讨数字化时代下时空维度的重构可能。
7月,LOD联合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再度为鼓浪屿·坊间行舍项目策展。此次展览的地点为KCCA,既是对项目改造进行时的解读,也是对项目设计理念更全面的阐释,从威尼斯到鼓浪屿,鼓浪屿·坊间行舍所传递出来的观念在双城回响。
采访/撰文:董晓葳
LOD朗奥建筑交互装置作品“时空重叠与消融·坊间活化戏剧图景”
视频源文件:https://weixin.qq.com/sph/AfW9F2tcz
01 内厝澳代表鼓浪屿的静谧感和精神性
“令人工作时感到愉快,休息时感到充实,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威廉.莫里斯
D:在鼓浪屿·坊间行舍这个项目上,你们既是设计师也是运营方,是双重身份。一般来说,设计机构做出这样的决定其背后会有某种强烈的意愿,或者说,是你们在这个项目上的Ambition。
Y:在这个项目上,我以三重身份从项目的投资、运营方、设计实施的角度管理与协调内部的三个独立主体团队的工作。在LOD朗奥建筑既往的项目中,我们更多的身份是接受委托,成为实现运营理念的手。在这个项目,我们获得极大的自由度,按照我们的建筑理念去呈现空间构想。这个项目也将我们过往10多年来作为综合建筑事务所建筑思考和经验,以投资人的角度去审视和验证。
D:这是你们在鼓浪屿的第一个项目吗?
Y:是的,当24年最初接触到这个项目时,我们非常兴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修建性的时代,而这个项目完整地覆盖了从设计到落地到运营的各个阶段。从2024年的春季入夏,我们花了5个月的时间展开项目调研,研究通过本地材料和建筑符号去回溯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筑风格,实现结构完整性和建筑功能与环境文化的融合。因为我们是一个外来者,当面对世界遗产地的建筑群落时,我们的态度是审慎而尊重的。

D:项目基地所处的位置是在内厝澳,也是鼓浪屿美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你们怎么考量鼓浪屿的整体性和内厝澳这个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Y:相比于三丘田码头,内厝澳偏安一隅,相对独立。鼓浪屿美院在当下又通过教育、艺术等载体向外传递鼓浪屿的当代性。这里没有那么欢闹和喧嚣,是一个安静的两重院落。基于此,我们想将之打造为一个家庭度假的空间体验载体,在这里,可以实现岛居和人居的合一。
D:“安静的一隅”也意味着风险。
Y:的确,通过对鼓浪屿的深度探索理解到内厝澳的静谧对我们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和三丘田及钢琴码头这一带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商业区相比,内厝澳有着明显的静谧感和独立精神。在成熟的商业区内,连锁品牌的复现会使人陷入审美疲惫,而真正有本土意涵的业态更能引发让人停驻体验的兴趣。内厝澳在晚上是没有夜航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旅者如果晚上到,需要徒步半小时才能抵达坊间行舍,这就需要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旅者的期待,弥平这种不便带来的落差。
D:很多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试图去培养自己的读者。酒店的使用者虽然最终是用一次消费行为来投票,但这个行为背后也有很多他们独特的需求。
Y:我们期待未来的旅行体验者愿意与鼓浪屿有深层次的体验对话,而非打卡式的漫游。鼓浪屿的建筑其实有对工艺美术运动的传承,五口通商之后鼓浪屿又是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集中地,加之宗教的影响,这些都塑造了鼓浪屿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要营造可以停驻、慢旅的度假氛围空间,通过五感体系建立东西融合建筑群落与自然岛屿生态、闽南人文环境交互的体验感受。
02 做“诚实建筑”不被风格所绑架
D:你们会去关注建筑风格吗?
Y:我们坚持认为在老建筑改造过程中最好的态度就是先去考虑它是为谁服务、是谁在使用,基于使用的需求,再去研究建筑功能,最后让建筑的语言与整个岛屿相融合,而并非是破坏的、喧闹的。我们的项目基地就是原来鹭潮·鼓浪屿美院的教职工宿舍,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现代建筑。
D:这意味着你们没有怀旧的包袱。
Y:是的,我们不需要回到某个历史时刻,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地域、场所和功能体验上。但风格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带来普遍认同,我是指来自市场方面的认同。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遇到很多高频词汇,“夏克美学”“AMOY ARTDECO”等等,但如果我们去生搬硬套某种风格,会出现某种混乱。建筑应该根据自己的独特性,自信地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语言。
D:所以,你们还是想做诚实建筑(Honest Architecture),基于对本地气候、材料、老建筑的历史条件,以及未来使用者的需求。
Y:是这样,当我们拿当代酒店的体验路径来重新思考现有建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克服的是一些物理性的缺失。这需要我们就酒店的使用功能以美院教职工宿舍的原生条件去落实建筑需求。这样梳理完,就能看到自然生长的空间叙事线,接下来我们再去思考的是建筑表皮。由于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原来的厦门工艺美院,可以看到工艺美术运动在其间的影子,比如对手工艺之美的推崇,对自然主义装饰细节的探究等等,这些语言在建筑群落的围栏、门头以及景观构筑物上都有很质朴的体现,那么我们在修复和活化它的过程中就从现代建筑的实用、功用角度对其修建和复原。
D:把“工艺美术运动”当做线索来继承和延展?
Y:我们尊重它是 1979 年的建筑,它不是一个伪欧式古典建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工艺美术运动既是现代设计的开端,其鲜明的态度也符合项目的定位。我们可以在建筑语汇、室内产品上都汲取其简约的一面,打造一种安静的、有手工质感的整体氛围感。基于原建筑造型特点,我们修缮了原手工红瓦的坡顶屋面,中庭保留了人字坡哥特式的玻璃钢结构雨廊,在慢旅日常生活居住空间中感受到某种精神性。总体规划以东西两重院落形成中庭纵向维度对称,与主体建筑在横向展开多维交叉,形成他视角中的十字构图,在东侧草坪院落与自然沟通。在旅者与在地建筑材料表皮、院落水体、岛屿植物生态要素间建立自然主义和谐的体验。
D:关于安静的场域,这是建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研究并且不断去攻克的难题。你怎么理解“安静”?
Y:大概在 20 年前我们去日本拜访了一个同行的事务所,事务所位于东京的一个街头三角形地带,其实是非常小的建筑体,一层是咖啡馆,二层是他们的事务所,三层是员工的休息区和模型的手工坊。他们有一个细节,就是当一楼的咖啡馆有人推门进来的那一瞬间,门铃就会响一声,由于一楼没人照管咖啡馆,这时二楼的建筑师就会相互看一眼,如果谁恰好有点疲惫,那么他就下楼去做一杯咖啡,之后他再回到二楼。喝完咖啡的人也会很自觉地离去,没有什么相见和告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商业场所,连寒暄也不需要了,就是人跟人之间很安静的氛围。自然地进入,又自然地离去。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一个场景,像鼓浪屿这么好的场域里,其实应该有更多的在地人不被打扰,外部人自然介入的say hello 的方式。它不能像汹涌的潮汐,一个潮汐涌来,一个潮汐褪去,而在那之外就只剩下空的、黑的和没有生气的状态。
D:聊到这里,我看到了三种反叛,一个是对日常的反叛,借助一个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完全不同的场景所构筑的场景,实现与日常的区隔;一个是对怀旧的反叛,没有刻意去选择某种风格昭示着某个特定年代,这是与鼓浪屿怀旧惯性的脱钩;还有一个是对连锁化品牌以及标准化产品的反叛。
Y:是我们基于项目区位、原建筑和产品定位的一些思考,慢旅空间是应因场地与人的需要缓慢生长、逐渐发生的形成。
03 空间的碎片瞬间将串联我们的人生
D:能谈谈你的个人旅行经历吗?
Y:作为一位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我特别注重旅行中那些独特的瞬间氛围。近年来,我的旅行都以家庭为单位展开,每年至少三次长途旅行。很难忘怀的是十余年前孩子幼时阖家青森之旅:探访虹夕诺雅的百年汤屋与农场,沿着奥入濑溪流徒步,品尝当地的青森苹果,是将自然生态、亲子度假体验完美结合的度假体验。2020年疫情期间,我和家人完成了雨崩徒步,过程艰难辛苦,但随后入住的藏地酒店给孩子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山居体验。当我们疲惫不堪地到达松赞梅里的山居酒店,双脚泡着热水,推开窗户看到雪山的那一刻,无需言语就能感受到旅行最纯粹的意义。这种在极限体验后获得的极致舒适,正是我们想在设计中传递的慢旅”神性光芒”。
D:我看鼓浪屿·坊间行舍对应了一个英语和法语融合的短语,La vie Of Dix pieces,或许这个短语可以解释你在个人旅行中所体验到的无法用言语传递的决定性瞬间。
Y:La vie Of Dix pieces可以翻译为”十个空间的碎片瞬间”,是一个融合了英文和法文的短语。这个设计理念很难用中文准确表达,法语词汇特别贴切地捕捉了那些碎片化的瞬间感知,这些感知最终构成了完整的慢旅体验。我们深信”live with pieces”(与碎片共生)的理念:人生是由每一个时刻串联而成,这些可被创造的碎片时刻——无论是旅行中的瞬间还是其他体验——都具有修复、疗愈和发现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鼓浪屿·坊间行舍”项目为旅者创造这样的瞬间。
04 时隔四年,再度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D:鼓浪屿·坊间行舍这个项目受邀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Y:LOD朗奥建筑作为建筑师团队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在2021年,当时我们以”量化的社区”为主题参展。是时,我们在北京、深圳、杭州和香港参与了大量城市旧改项目,这些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设计师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真实影响。特别是在存量地产领域,我们更多关注那些居住需求常被忽视的群体,这与销售型地产主要服务高消费能力人群形成对比。在北京、上海,我们改造了六七十年代的纺织厂仓库和电机厂;在香港,我们为单亲家庭设计政府公屋,帮助他们在有限空间中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这些项目构成了”量化的社区”理念的核心:在有限空间场景中,通过建筑交互体验建立模型,运用人、时、空间和活动分析来优化空间使用条件,提升空间使用的丰富度。

202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现场
2025年这次参展,我们将项目打造成完全开放的戏剧活化舞台,运用五感地图来激活空间。基于过去一年对鼓浪屿项目的深度思考,我们以建筑语言地图和用户空间交互体验为核心,呈现本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展览。而此次在KCCA的展览中,我们加载了交互传感器、摄像设备和VR场景呈现,以期记录以家庭为单位的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空间使用场景中的功能需求和时间维度的活跃度,希望能够将威尼斯双年展的物理展示与正在进行的建筑改造实践相结合,展现鼓浪屿戏剧活化场景的未来图景。这也将形成威尼斯与鼓浪屿两个空间之间的展览对话。
D:这和本届威双总策展人Carlo Ratti在MIT所带领的Senseable City Lab的理念有些接近,用人可感知的方式创造和实践。城市文旅化和社交媒体正在让人们对空间的感知符号化和平面化,而好的建筑不仅是被看的,更是被体验、被触摸、被感知的。
Y:就是这样。之所以叠加建筑交互体验技术,我们的目的还是希望让大家能够确切地感知和理解我们是怎么思考和实践这个项目的,并用技术的方式将实践结果视觉可视化呈现出来。其实人的感知是质朴的,如果我们的设计功课做得足够深入,就会发现不需要特别多的加法,甚至还需要去装饰主义。设计本质上是功能“目的”的呈现,而非设计师的“表达”。

LOD朗奥建筑交互装置作品“时空重叠与消融·坊间活化戏剧图景”
05 若是要实现身形合一 独立执业势在必行
D: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关于朗奥建筑LOD,你们是一家独立的事务所,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代,成为一家独立事务所并不容易。你们是什么开始独立的,以及为什么要独立。
Y:经营小型设计事务所对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很挣扎的过程。但若要实现”身行合一”的设计表达,独立执业势在必行。在过去12年的独立执业历程中,我们主要在两个方向进行实践:一方面承接高品质旅行目的地项目,另一方面深耕城市更新领域。结合我们事务所小而美的特点,我们没有太多宏大叙事丰碑式的建筑,而是专注于城市更新领域、建筑室内一体化紧致而复杂的项目,比如城市大杂院、社会主义大楼、城中村等。这些复杂多样的物业类型也锻炼了团队深度思考和社会共情能力。
12年的实践让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价值观。我们始终在反思“建设的必要性”,并执着于使用者的体验。虽然当前中国建筑环境并非最佳阶段,但我们看到社会建筑审美和空间意识的整体提升,对设计团队的容差性与支持也在不断增强。作为独立事务所,这些变化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D:作为LOD朗奥建筑的合伙人您和陈绮薇女士都有主持和参与国际事务所工作的背景,陈绮薇女士工作过的Steven Holl的事务所一直在控制规模,坚持走独立的路线。这样的经历是否也给了你们一些影响?
Y:国际建筑事务所在过去三十年对中国独立建筑师事务所的影响很大。中国先锋性事务所的代表人物董功、李虎等都曾经历过从国际建筑事务所到独立执业的发展之路。同样,我们也是获益团队之一。从国际建筑事务所,我们学到了大师事务所对空间价值观的理解和对专业工作高品质的要求,以及团队管理和项目跟踪方式。
D:包括Steven Holl事务所、张永和先生领导的非常建筑事务所在内的独立事务所已经到了开枝散叶的时候,越来越多中国建筑师开始走向独立事务所的模式。
Y: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等待。等待适合的项目的发生,我们的坊间行舍·鼓浪屿的项目,就是以建筑室内一体化的综合事务所方式去营造以建筑交互空间体验为首要目标的慢旅空间。现在我们的事务所基于北上深港四个城市,加上我们在西班牙巴塞罗的建筑工作室,目前总体规模在40人左右。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特约作者
> 董晓葳